在2019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作了《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主题报告。他从回头看、统筹看、长远看、聚焦看几个方向解读了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回头看:回首来时路,从自身发展轨迹中汲取经验
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统筹部署和系统推进下,在技术革新的有效支撑和应用驱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1.0到2.0的转段升级,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初现端倪。这里,我用三个“齐”来总结。
(一)量质齐升:教育信息化各项发展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
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目前,全国54%的区县、46%的地市和22%的省份建有教育城域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7.6%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同比提高4.6%,这对于最后攻坚阶段来讲,进展已是相当可观;出口带宽100M以上的学校占55.4%,已有超过半数的学校建有无线校园网络,比例达到57%,学校网络覆盖比率和品质全面提升。通过“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快速改善,已有93.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344万间,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90.6%,其中73.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去年,教育部与中国卫通联合开展了宽带卫星联校试点工作,现已完成项目验收,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题、实现全部学校100%接入互联网探索出可行路径。
二是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渐成常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针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普遍共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已基本形成,“教师主人翁、课堂主阵地、教研主渠道”的新格局逐步成熟。超过四分之三的教师每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全国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过7900万个,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已深入开展,2018年度参与中小学14.54万所、参与教师370万名、晒课400多万堂。2018年,教育部支持宁夏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湖南省建设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并计划于2020年前在全国创建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旨在通过试点先行、大胆创新,重点突破制约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目前,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全面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采集2.46亿学生信息,累计完成跨省转学504万例;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入库教职工数据1635万人,2018年教师信息更新率达40%以上。
三是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快速提升。通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初步形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已接入上线平台73个,其中省级平台19个、市级平台28个、区县级平台26个,不断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基础教育方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按教学进度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方式免费向全国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播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112个,累计覆盖19个大类,69个二级类,建成各类资源超过200万条,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互补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高等教育领域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先后认定首批490门、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截至2018年7月,高校获得慕课学分的人数突破4300万人次。继续教育方面,全国建成249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中心,汇聚各高校优质课程5.1万门,免费向社会成员开放。
四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着增强。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及“国培计划”和各类企业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目前,新周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也已启动。此外,在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支持下,教育部从2016年开始实施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三年来共培训2.3万人。2018年8月,教育部在宁夏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促进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发展。
五是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身教育信息化积极性日益高涨。随着各地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的提高,经费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国省级财政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已达100多亿元。同时,我们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与教育部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域战略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武汉天喻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投身到教育信息化事业中,研发构建提供以教育云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学、教研支持系统;科大讯飞、腾讯等企业致力于研发“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和解决方案,成为推动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阿里、华为、网龙等公司也与部分省份开展了战略合作。据有关咨询公司研究统计,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16%~24%之间,增长势头稳健。
(二)百花齐放: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各地不断深化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使得高位均衡、多元开放的教育文化初步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例如,安徽省利用在线课堂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华中师范大学开展了持续5年的探索实践,构建了信息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四川大学融合信息技术改善教学环境,建立400间智慧教室,并大规模推行小班化教学,两校均荣获2018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彰显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刻影响。
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了高质量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应用,灵活开放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正在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逐渐显现。高等教育方面,以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为代表的中国慕课平台快速发展,树立了开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全新范式。4月9日,教育部刚刚成功举办了中国慕课大会。基础教育方面,以武汉教育云为代表的区域性服务平台,创建出一批广受一线教师欢迎的名师工作室和名校网络空间,在基于教育云的教学、教研和管理创新方面做出了显着成绩;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运用5G和全息投影技术开展远程实时虚拟场景公开课,为利用新技术创新教育资源远程供给模式探索了新途径。
三是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教育部扎实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数据共享开放,将学生学籍、学历学位、教师、机构等教育基本信息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放了9个接口,支撑24个地方的136项政务服务。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群众百项堵点疏解行动”,明确取消中小学生转学过程中纸质版材料和学历学位证书查询收费,全力推进教育部牵头的4项堵点问题和其他涉及教育的17项堵点问题解决,解决率达到100%。北京市海淀区通过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教育信息交换、教育媒体服务、学习数据分析、网上协同教研、教育决策支持等平台,为各类教育应用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服务;上海市闵行区利用大数据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长期积累的过程数据支撑学生多元综合评价,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这都是利用新技术创新教育治理模式,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案例。
(三)两翼齐飞:教育系统实现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网信工作责任体系基本建立并日趋完善。各地教育部门全面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全部成立了网信领导小组并由一把手担任组长。教育部科技司将原信息化处更名为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北京、天津、广西、陕西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处室,统筹负责网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反观个别省份尚无行政处室统筹网信工作,究其原因还是体现在认识上的差距,亟需改进提升。此外,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坚持以培训为抓手,狠抓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持续组织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信工作专题培训,强化干部网络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和实践历练,切实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二是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组织制定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指南,规范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2018年批准26所高校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硕士点23个。目前,全国共有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硕士点31个。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中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建设学科27个,共涉及16所高校。已开设网络安全相关本科专业5个,全国布点197个,分布在161所高校。2018年新增专业点40个,较上年增长24%。支持41所高校自主设置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或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实施网络安全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7项,企业提供资金、软硬件支持6.38亿元。
三是网络思政和宣传教育主阵地建设成效显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已覆盖2463所高校,中国大学生在线覆盖2105所高校、注册会员613万人,易班全国共建计划覆盖1198所高校、注册学生1245万人。各地各高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互动性网络社区、专业性学术网站和移动性“两微一端”纷纷建立,推动建设一批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会同中央网信办每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联合团中央指导开展“全国网络安全微课征集活动”,每年组织各地各校举办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5000多场。持续举办“中国梦—行动有我活动”,展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微视频作品,弘扬正能量。
四是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指导性文件。2018年,重点推动做好五个“首次”:一是首次参加公安部组织的网络安全攻防演习,在19个行业、51家单位的70个参赛系统中,教育部门户网站获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二是首次开展部机关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测评;三是首次开展网络安全现场检查,面向11个地区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进行深度检测,以查促改、以查促建,系统排查网络安全的风险隐患;四是首次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校园周边治安综治考核,对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考核,形成常态化的监督考核体系;五是首次举办线上“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推进教育信息化”专题网络培训示范班,有效提高了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此外,还组织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2018年共发现安全威胁8400多个,处置率超过90%,处置网络安全事件18起,事件平均处置时间为20分钟。
宝生同志将这些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为“修了六条路”:第一条路是连通城市和乡村的公平之路、第二条路是连通中央和地方的共享之路、第三条路是连通政府和群众的服务之路、第四条路是连通学校和社会的创新之路、第五条路是连通中国和世界的合作之路、第六条路是连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之路,并指出今天的中国教育在信息化的路上,已经进入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新阶段。
去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各地迅速行动,企业积极响应,11个省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2个省市正在抓紧制定。一年来,在“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指引下,八大行动稳步推进,阶段性成果不断涌现,2.0开局良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统筹看:统揽四周路,从所处发展环境中认清形势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这里,我用总书记讲的三个“因”,从事业发展、时代需求和国际环境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形势。
(一)因事而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着特征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不断变革教育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对于教育领域而言,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今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八项任务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总体来看,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变革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的内生变量。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构建人本、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时而进: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科技进步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正处在与信息社会的历史交汇期,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引领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要与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同频共振,既要保障教育的规模,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兼具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国际视野、堪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重任的多样化人才。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支撑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三)因势而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新挑战
近年来,各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的渗透速度不断加快,呈现出由量变向质变转型的明显趋势。201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报告,以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推动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成果、受教育机会和教师教学支持的影响,阐述了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各种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在世界各国得以推广和应用。例如,芬兰从2016年开始推行“现象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在课堂中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自主设定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4C核心能力以及不同学科和领域的横贯能力。哈佛大学的学习分析系统,基于云计算支撑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呈现等学习分析全过程,并实现分析结果可视化,方便进行学习干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逐步形成了从建设、应用到评价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吸引了近百所全球知名高校和机构参与,形成了全球性的合作网络。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为人才培养提前谋划部署,力图通过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本国人才选拔与发展,抢占未来教育竞争制高点。2017年5月,英国威尔士教育部宣布威尔士学校将用个性化在线评估取代传统阅读和计算的纸质考试;日本也提出从2020年起试行高考机考改革,预计在2024年以后正式推广机考,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阅卷。
长远看:展望未来路,在新的征程起点上辨明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的深刻变革。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智能教育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紧迫任务。下个月,教育部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联合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对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治理水平、教师职业定位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里,我想用三个“长”来强调,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应用和理论支撑。
(一)长远规划:谋划智能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一是要构建满足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育体系。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通过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扩散和应用,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通、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整体运作流程改变,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
二是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教育可持续发展方案。我们正在组织专家开展智能教育方面的战略课题研究,编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旨在以构建2035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教育新生态为目标,全面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创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模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要积极发展和完善我国智能教育的系统推进路径。要多点攻关、分步实施,从智能时代的教学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师角色等多方面分步推进我国智能教育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教育文化与环境,探索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努力推进教师角色与思维的转变。
(二)长期实践:扎实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一是要建立多层次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教育阶段,要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面向中小学生的教材建设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职业教育阶段,要不断优化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特色鲜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阶段,要鼓励和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要大力建设智能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全流程应用。探索应用智能导师与智能学伴,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服务。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动所有教学点和薄弱校智能教学助手全覆盖,实现“一师一助手”;逐步推动发达地区学校学生智能学伴全覆盖,实现“一生一学伴”。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基础上,统筹建设升级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三是要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基地,与人工智能骨干企业或高水平师范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协作,探索培养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的教师;建立服务教师发展的智能实验室和教学模拟综合场,实现教育教学智能测评和诊断,支持教学示范、模拟教学和虚拟教研等教师发展功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是要以智能技术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实现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创新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评价的智能性和全面性;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适时推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集过程化评价与结果化评价于一体的多元化评价,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逐步实现全国普及。
(三)长久研究:以教育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支撑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踏踏实实、久久为功,方能收获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我们已经在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教育信息化方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初具规模;在教育部的努力推动下,国家自然基金委设置了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专门代码(F0701),从2018年开始支持教育信息化方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然而,目前教育信息化科研队伍的总体体量依然偏小,还需要进一步扩充,教育部今年将增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汇聚更多力量,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在智能教育研究上,也依然面临一系列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中小学校等各方加强合作,优化产学研用一体的智能教育研发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汇聚优质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跟踪国外最新进展情况,挖掘国内现实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着力研究智能教育的战略规划、标准规范以及推进策略,明确我国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等。
其次,要研究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要素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和操作方法,以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再次,要加强智能教育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知识图谱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要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适用性问题,积极开发符合智能时代育人需求的资源开发工具、教学交互工具、监测评价工具、管理决策工具等。
聚焦看:凝视脚下路,在当前重点任务上精准发力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重要一年。今年2月,经教育部网信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已正式印发,明确了今年的工作思路,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重点开展的“八大行动”为主线,提出了10项核心目标,部署了11个方面35条具体任务。各地要切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就是“落实、落实、再落实”,宝生同志借用影片《流浪地球》里网络流行语的范式,生动地指出“措施千万条,落实第一条;措施不到位,脸上两行泪”,强调“文件变实践,效果能看见;文件变文件,人人有意见”,大家要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对于做好2019年工作,我想着重强调三点。
(一)靶心不散:全力抓好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结合点
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用显着,对于教育脱贫攻坚、实施网络扶贫、服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靶心不散”的要求,继续响鼓重锤、快马催鞭,精准施策、聚力攻坚。
一是开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推动学校网络接入和提速降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要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对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在提速降费、网络建设方面给予特别照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改造提升远程教育网络,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前不久,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部署实施了“学校联网攻坚行动”,精准建立全国中小学宽带接入台账,加快未联网学校宽带接入进程,并推出学校网络资费优惠政策,进而全面改善全国学校网络接入和宽带条件,促进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为此,三大电信运营商积极响应支持,系统部署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摸清底数,积极主动对接,加强条件保障,保证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实施“宽带卫星联校行动”,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经与三大运营商沟通协商,到2020年仍将有约6000所学校无法实现地面固网接入。通过前期的试点,我们发现宽带卫星联网与地面固网接入相比,不论从网络质量还是从使用资费上来说,都没有优势。但是,对于山高谷深等地理条件恶劣、短期内无法通达地面光纤网络的边远贫困地区来说,却提供了一种实现学校联网的有效途径。经过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积极沟通协商,近期将部署实施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新一轮的“薄改”项目),已将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支持的4项内容之一。各地要统筹好资源,利用高通量卫星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完善学校网络教学环境,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这是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举措。
三是开展“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持续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在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继续开展面向“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送培到家”活动,今年将在西藏、南疆四地州和甘肃藏区举办3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在四川凉山州、西藏和甘肃临夏州举办3期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同时举行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活动,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精准对接,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网络扶智工程”,助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推进“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去年年底,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一经推出立刻刷屏朋友圈,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今年两会部长通道,宝生部长也就“一块屏幕”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一块屏幕”展现了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的强大力量,让人们看到了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性,也向人们传递了技术改变教育、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今年,我们将在组织研究各地“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各类适宜性强的典型模式,制定出台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各地要积极探索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要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推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努力“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二)重心不移: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是高质量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高效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持续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全国各级各类平台和资源有机连接,构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从无序向有序、从被动向主动转型,探索支撑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立体化格局,促进服务渠道和服务内容多元化、个性化。各地要加快省级体系建设,通过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枢纽实现互联互通,发挥联盟的主体作用,推动共建共治。
二是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与实践探索,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会前,教育部刚刚发布了2019年“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名单,作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高阶目标,“智慧教育示范区”要将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完善政策环境、健全制度体系、创新推进机制,与时俱进地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体制、构建教育生态,以促进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以能力素养培育为重点,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这项工作受到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川等省还筹备开展“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各地要通过实践,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形成引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三是推进“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探索积累可推广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会后,我们将部署启动“百千万行动”,建立百个典型区域,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培育千所标杆学校,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遴选万堂示范课程,充分发挥示范课程的辐射效能。各地要以活动为抓手,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格局。
四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教育部将制定印发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各地要探索大数据支持的教育科学决策和高效治理新机制,有效支持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管理等;利用智能技术感知、采集和监测校园环境信息,及时了解师生动态,提升决策有效性和服务精准性;全面推动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教育行业“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力度不减: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2.0实现跨越式发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一是要加强统筹部署,创新推进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切实加强网信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组织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和战略任务。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信息素养。教育部将继续举办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推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各地要切实抓好“人”这个关键因素,把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三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增强防护能力。各地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信工作的领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各地要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加强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全面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新时代描绘新画卷,新动力点亮新征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