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当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相撞”时,总会闪现耀眼的火花。
那说到“互联网+教育”这个热词,您可能一点儿也不陌生,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也作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以推动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这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那么,被不断提及的“互联网+教育”,到底会给教育,给每个人的教育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一起来听听代表委员以及专家们的观点吧。
“互联网+”为教育带来了哪些机遇,哪些利好?
缩小城乡“鸿沟”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提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让很多乡村学校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城乡“鸿沟”进一步缩小。
共享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完小校长王怀军认为,一方面,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可以共享资源,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可以用“互联网+学前教育”,共享优质资源,让学前教育的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她说:“我们学校也有幼儿园,有一台电脑和一个大屏幕,就是没有好的幼儿老师,我们能通过游戏化视频教学的手段,把外面的世界搬到大山里,让山区小朋友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让教育更公平更有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煜宇表示,国家大力扶持“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是教育行业的良好发展契机,移动端游戏化教学视频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让教育更公平更有质量。
是驱动教育发展的要素和动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提到,当前,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它作为推动社会变革转型的重要技术力量,也必将是驱动教育发展的要素和动力,必将对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消除贫困代际传递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丁磊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作为他的提案之一,他呼吁,通过“AI+教育”等互联网技术消除城乡教育鸿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生认为,“互联网+教育”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普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助力打造学习型社会
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史枫认为,学习型社会是基于教育全面充分创新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力推动和持续发展终身教育,必将助力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
“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互联网+教育”给每个人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而在推进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例如,“互联网+教育”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但由于法规政策建设滞后、准入标准缺失、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种种挑战。
要注意到互联网不能替代的部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互联网+教育”对推进教育公平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发展“互联网+教育”还必须综合考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方面的内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互联网在教学中还只是一种手段,在学校学习到的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这些是互联网不能代替的。”
使用手机APP的未成年人保护还面临严峻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振春提出,向学生推送不良内容干扰学生正常学习,把学生信息倒卖带来人身安全隐患等,都是过度收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带来的严重危害。一些手机APP正在将“越界索权”的“爪子”伸向未成年人用户。
需要对APP企业和受众加大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党组书记孔涛提出对手机APP按年龄分级限制。下载APP须实名认证,并按照年龄和拍照头像严格进行认证,不同的APP根据内容划分不同年龄等级,严禁不达等级的受众下载使用;加大对APP企业的检查频率和质量,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执法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财经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黄东兵认为,“一刀切”的方式难挡教育与科技结合的趋势,“禁,不是办法”,关键在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搜索、判断能力的引导管理,同时完善监管、执法,加强前置审查管理与学习类APP内容审查审批,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执法力量、力度。
建议出台专门“在线教育管理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建议,尽快出台专门的在线教育法规政策,完善在线教育的办学资质、准入制度,提升行业自我规范能力,加强教学底线管理,形成多部门治理合力,实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期待严格监管在线教育企业
作业帮创始人、CEO侯建彬认为,在线教育尽管具有很强的“互联网产业”属性,但本质仍是“教育”。因此,在线教育企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守教育法规,承担教育义务,履行教育责任。严格监管将会促使在线教育企业进一步从服务用户出发,在师资、课程、产品、服务等层面“修炼内功”,以此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努力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