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柏科技
  • 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云端产品
    测评云
    培训云
    课程云
    考试云
    调查云
    生涯云
    本地化部署产品
    在线考试系统
    在线培训系统
    企业网络学院
    教学直播系统
    人才测评系统
    产品定制业务
  •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新高考解决方案
    大学生解决方案
    在线教育解决方案
    企业人才发展管理解决方案
    医疗机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解决方案
  • 学习运营

    学习运营

    咨询服务

    平台运营

    内容建设

    测评服务

    技术服务

  • 客户案例
  • 新闻动态
  • 合作加盟

    合作加盟

    申请合作

    伙伴利益

    代理合作

    集成合作

    推广联盟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公司文化

    工作机会

    法律条款

    联系我们

  • 服务中心客户注册

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将向应用型转变,是机遇还是挑战?

“应用”不是高等教育的新功能,也不是高等学校的分类标签,而是贯穿各类高等学校谱系的功能;“应用型”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需求。

 

转变观念,把握机遇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

 


 

这份方案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科高校为何转、怎么转?转向应用型后,本科高校是升级还是降格?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其实早在2014年,“600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消息在诸多媒体上不胫而走,一些网站上还出现了转型本科院校的名单。

 


 

网络上的有关讨论沸沸扬扬,有些人称其为“高教领域革命性调整”的改革,有些人却并不认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科院校负责人坦言,虽然地方本科办学因生源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难、专业同质化突出等问题而亟待转型发展,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社会普遍认为,本科院校比职业院校要高一个层次,因此“转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职业教育”的提法,让许多高校无法痛下决心。而舆论用“降格”这样的字眼概括“转型”,也给转型院校带来巨大压力。

 


 

而这种观念在我国本科院校并不罕见,一定程度上说,谈“职业”“应用”色变的观念已经成为了转型之路上的“绊脚石”。但是面对转型的大势所趋,有人看见危机,也有人看见机遇。

 


 

对于刚颁布的《方案》,有专家者表示,这是给这些难以与“双一流”高校比肩的本科院校指出了一条新路。

 


 

毕竟,从“985”“211”到“双一流”高校建设,能够得到政策支持的高校总归是少数,导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本科院校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资金不足、生源吸引力不高,学校领导头疼、教师抱怨。这一系列问题让一些本科院校发展陷入尴尬境地。因此,《方案》提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其实是让这些本科院校获得差异化发展。

 


 

同时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也有利于激发这些高校教师的潜力,因为新的发展方向为教师事业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也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

 


 

比如《方案》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基于这些考虑,转向应用型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也不失为一个机遇。

 


 

转型剑指何方?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转型目的是使高等教育能够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以符合经济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因此,在推动转型的过程中,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最关键的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对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界定为:“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应用型人才更具体的描述则如表所示。

 

高校转型要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赋予其应当具备的外延(能力、知识、素养),并据此进行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的配置转型,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

 


 

以应用型人才产出为第一导向,高校才能稳稳走在“应用型”的道路上,为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各个培养环节制定明确的标准,使接下来实施转型的具体步骤越发清晰,易于执行。

 


 

如何确保转型成效?

 


 

在实施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明确各个培养环节的转型方向,厘定转型细则,另一方面要建立与转型建设相匹配的质量评估机制,以了解转型建设的进度,保障改革成效。

 


 

在专业建设方面,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为例,该学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突破旧有的框架,构建了新型的应用理科专业,如食品科学与营养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既保留了基础雄厚的优势,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同样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秉持“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围绕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实施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转型。同时适时使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方法,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相应采取多样化的考试类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在教师队伍改革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提出,教师是应用转型的投入与产出的连接点,要明确“双师”素质的内涵要求,即除具备基本能力与素质之外,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要善于接受新的观念,能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主动适应行业形势的变化。

 


 

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师发展方面采取多元化途径,创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不仅要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合作,建立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级研修基地;也要与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加强教师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专业应用、实践能力的挂职基地;还要加强校内培训,建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指导中心。

 


 

在建立了与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建设管理制度之后,还要建立质量评价监控机制,作为转型效果的检验工具与续航保障。

 


 

按照学校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师、管理等方面制定的转型标准,定期对各个培养环节的转型效果进行达成度的评价,及时发现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应对方案,确保转型顺利推进。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调整高等教育机构定位与人才产出结构,借助专业培养面向的细分来克服同质化现象的战略,在欧洲国家有着诸多先例。

 


 

德国、芬兰、奥地利等大学都面临过人才培养由学术向应用转型的问题,而它们改革的方式都是发展应用科技大学。

 


 

这说明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地方性本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只有落实深化改革的转型思路,地方院校才能立足自身特色,整合背景资源,发挥原有优势,聚焦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贡献。

 

 

 

 

 



  •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公司文化
  • 加入我们
  • 商务合作
  • 资源合作
  • 市场合作
  • 渠道合作
  • 服务支持
  • 服务中心
  • 资源下载
  • 免费试用
  • 联系我们
  •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金桥路196号杉达大厦八层、九层
  • 021-58998428
  • market@timber2005.com
  • 扫一扫关注我们
  • Copyright 2005-2025 上海天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07025777号-1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939号
反馈
在线咨询
咨询
热线电话

021-58998428

产品演示
产品演示
置顶
回到顶部
反馈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