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日前发布,引发关注。
报告核心观点包括:新行业发展带来多方机遇、新教育思维赋能学生学校、新应用技术渗透教育行业、新激励模式应对人才挑战、新管理体系提升运营效率。
字数较多,建议先收藏再慢慢品读。
新行业发展带来多方机遇
中国教育产业持续受到来自政策、消费者及资本层面的高度重视,无论从整体行业规模还是市场活跃度来看,皆处于不断扩张阶段。
德勤预计,2018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68万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细分市场前三名分别是个人培训教育市场、K12与STEAM教育市场和民办幼儿园教育市场。预期至2020年,民办教育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36万亿元,至2025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万亿元,并实现10.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1.1 学前教育市场盈利模式多样化
学前教育市场稳定增长,早教行业的发展仍将具有广阔前景。
随着2015年国家宣布的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2016年出生总人口达1,780万,成为2000年以来的巅峰。未来几年的新生婴儿数量也将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预计到2020年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将超过1.2亿人,这将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规模基础。根据学前教育市场城镇家庭教育支出估算出,预计2020年整体学前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
另一方面,80后90后逐渐成为家长,整体社会的家长结构开始年轻化,他们对学前儿童的投入、关注以及需求更加超过从前。
同时伴随着我国新生儿数量、入园率、幼儿园费用的齐增长,社会整体对0~6岁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急速增加,教育低龄化的趋势越发显着,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中国学前教育市场的消费升级在即,即全面的专业早教系统之下,孩子身心健康的高质量成长、全方位技能熏陶,更成为家长们的目标所在。
从国家政策方面,对学前教育市场的落点仍集中在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方面,并增加了针对幼儿园方面的教育开支。
根据财政部披露的2018年中央财政预算显示,2018年教育支出预算为1,711.22亿元,比2017年执行数增加105.01亿元,增幅为6.5%。而其中以普通教育中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增幅最大,二者预算分别为8.03亿和20.64亿,较上一年度执行数增涨35.6%和21.5%。
早教行业线上线下齐发展,亲子优质内容更易获得资本青睐。
从早教行业供给端来看,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品牌早教中心共有1,000个线下教学网点,前八大早教中心的教学网点合计约2,400家,市场集中度约22%,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早教市场发展空间依然较大。
与此同时,诸多线上线下早教品牌凭借其在各自领域独特的运营模式、产品结构等获得融资,特别是亲子类型的内容提供者获得更多关注。随着早教行业渐渐步入正轨,能够提供优质内容,贴合用户需求的早教企业具备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幼儿园信息化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平台型模式盈利仍待市场验证。
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各省(区、市)要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幼儿学籍管理、幼儿园动态监管和学前教育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目前学前教育整体生态包括多种类型企业,竞争较为激烈。其中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类型主要可分为幼儿园多媒体产品和家园共育平台两类:
1.幼儿园多媒体产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包括幼教白板、投影机、教学主机、一体机等,软件为多媒体数字课件等。
2.家园共育平台为幼儿园和家长提供实时沟通的平台,并搭载个性化育儿方案等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目前,家园共育app市场已形成了掌通家园、贝聊、智慧树等较为知名的产品,但各类产品同质化略微严重,基础功能(如生活视频、食谱情况、上课情况、活动照片等)相似的情况下差异性仅体现在软件色彩与操作方式等方面,且多数尚未探索出可行的盈利模式(通常前期免费推广给幼儿园使用)。
长期来看,幼教信息化产品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增加附加值,打造幼教内容平台,而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将注册用户转变为付费用户、活跃用户,同时借助广告、电商、内容付费等方式实现盈利。但目前短期内仍以发展用户活跃量和培育使用习惯为主。
1.1.2 K12课后辅导市场梯队分化逐步明显
鉴于中国教育体制对学习成绩的重视,留给课后辅导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
K12课外辅导是教育领域中需求最强劲的细分领域之一,市场空间巨大。据Frost&Sullivan报告,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有超过10万家K12课外辅导服务供应商,市场格局仍相对分散。根据在校学生整体人数及人均消费额度,预计整体市场规模2018年将达到4,331亿元,而到2020年预计超过5,000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9.2%。
2017年中国城市学生每周平均花费10.6小时进行课外辅导,而升学压力的增长以及对优秀学业成绩的期望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后辅导。特别是随着求学阶段临近高考,中国学生的K12课外辅导参与程度逐级提高,在高中阶段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与K12课外辅导。
2017年大约有12.7%的幼儿园儿童,21.9%的小学生,36.8%的初中生,以及57.8%的高中生,参加了K12课后培训课程,大量持续而稳定的生源将推动中国课后辅导市场保持稳中增长。
与此同时,K12教育培训市场依然呈现分散格局。根据培训企业收入和市场布局, 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
其中第一梯队是全国性巨头,布局遍布全国,包括好未来、新东方,年营收水平在100亿元以上,不仅支撑起千亿市值,而且遥遥领先于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是区域性龙头,主要是区域发展较好,营收水平在5—30亿之间,如学大教育、精锐教育、龙文教育、卓越教育、高思教育、昂立教育等;
第三梯队主要是区域性机构,营收水平多在5亿以下,包括佳一教育、龙门教育、大智教育、金石教育、四季教育等。
1.1.3直播模式进一步助力在线教育快速增长
在线教育市场尚未饱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率的急剧升高,在线教育已经渗透到教育行业的每个细分板块。涵盖的教育阶段从胎教幼教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等各个阶段,涵盖的内容也包含了语言培训、学习辅导、兴趣培养、技术训练等各个门类。
根据艾瑞数据,2018年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351亿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2,727亿元,增长率达16%。
基于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用户市场庞大,以及技术手段尚未成熟,在线教育市场远未饱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直播课堂/双师课堂成为在线增长主力军。
2017年国内教育领域最受追捧的教学模式非双师课堂莫属,在新东方和好未来的带领下,高思、飞博、凹凸、智趣互联、优读学院等大中小机构也纷纷入局双师课堂。
目前,双师课堂的渗透已经覆盖到了IT培训、K12课后辅导、幼教等众多领域。好未来公司自2017年起新进入与现有城市均启用为双师模式,由此可见集团对该模式的重视程度。
双师课堂被认为是现阶段线上与线下、资源共享与情感体验融合的最佳方案。作为各大教育机构进军二三四线城市的主力,双师模式不仅改善了教学资源不均衡的状态,还能够帮助各大教育机构用线上的方式快速占领当前未布局的城市,因此受到教育机构的争相追捧。但是同时也需要看到双师课堂面临的挑战。
从教学内容来看:
覆盖了K12辅导、幼教等领域的双师模式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都适合,适合的教学科目中也不是所有教学阶段都适合。不同的科目教学,课堂内容以及具体操作细节也不一样。比如物理化学等科目很多时候都会要求动手做实验,而双师模式的直播教师很难落实,这就需要助教教师亲身实践,不利于课程的流畅性和体验性。
从教学效果来看:
远程直播教师通常多个班级同时直播授课,课堂的互动性难以保证。特别是在课堂规模过大的时候,直播教师更加无法得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上课的质量和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从教师来看:
双师课堂对教师的配合程度要求非常高,任课教师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及时跟辅助教师配合都对直播教师产升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合作教师之间需要经过不断的磨合方能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校来看:
双师课堂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育机构。基于双师模式的特点,规模化效应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至少拥有多家连锁分校,而规模较小的机构很难开展起来。
教育机构如果需要建设双师课堂教学系统,关键在于教室端的传输带宽保障,还有中心视频交换的性能,这要求学校在网络设备方面也做相应的持续投入。
目前新东方、好未来正在凭借双师模式实现其三、四线城市的布局与扩张。而高思教育则选择与巨人教育携手合作,由高思提供课程内容,巨人教育提供线下助教, 两者合作高端班课程,开辟了一种共享共赢的双师课堂模式,倒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师课堂的痛点所在。
知识付费教育市场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00亿元。
在线教育的另一个较为活跃的细分市场,是在线知识付费教育市场。随着用户对知识需求深化和消费意识的觉醒,以“轻知识”为产品的教育付费模式相继出现。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1亿,同比增长近三倍。伴随着市场教育程度逐步提高、愿意为优质知识服务付费的人群基数不断增长,未来三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还将保持较高成长性持续扩张,预计到2020年该产业规模将达到235亿,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8.5%。
目前知识付费产品主要可以分为内容方自主生产、平台方与内容方合作打磨以及平台方自营三大类别。其中,自营类产品大多来自由内容平台转型而来的知识付费平台。
知识付费平台及部分头部内容方的发展路径大致包括三个步骤:
1.通过免费内容广泛获取用户关注;
2.通过小额付费服务(如问答、听书等) 在关注人群中筛选出具有潜在付费意愿的用户;
3.不断拓展内容覆盖领域的同时,通过分层次的差异化知识服务类型满足付费用户从浅层了解到深度学习等不同层级的需求,形成阶梯式产品矩阵。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偏好的服务模式不同,而不同服务模式下用户所偏好的内容类型也存在差异。针对具体应用场景设计产品内容及形式,未来将成为平台方提升运营能力、赋能内容方的重点。
从2017年以来,中国教育产业从整体来看呈现的特征如下。
1.2.1 各类教育政策频出,指导教育产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民促法修正案细则逐步落实。
2017年,总理指出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策略。教育信息化投入逐年加大,信息化推进带来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组织形态等多个创新,促进教育企业技术优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2017年,《民促法进一步修改意见》出台,针对学校法人属性不清、财产归属不明、支持措施难以落实等问题,民促法的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管理,合理划清学校的法人属性和财产属性,促进营利性民办教育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各取所长,健康发展。
2018年8月10日,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新民促法正式立法前的必要步骤。
《送审稿》是继2018年4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民促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修订版本。此次《送审稿》较4月份修订稿基础上有着进一步的改动,介乎《民促法》和各省市具体条例之间,实施条例在中观层面指导意义显著,且司法部出台而非教育部,意味着实施条例的进程正在加快,预计2018年底有望落地。
但此次《送审稿》仍是框架性原则规定,核心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具体登记办法暂未明确,目前大部分学校还处于未选择营利性/非营利性的“混沌状态”。当民促法条例明确至营利性/非营利性机构具体登记部门时,民促法的实质作用方可生效。
1.2.2 在线教育、科技教育依然是当下投资热点所在,港股和美股迎来教育机构上市。
中国教育行业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鉴于其现金预收模式下的稳定现金流,企业高定价权和产品高附加值带来的高毛利率,以及教育行业与新技术相结合可能产生的新产品和新业务增长点,都让教育产业对资本市场充满吸引力。
根据投中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VC/PE对教育市场频频投资,无论是投资总额还是投资案例,均不断攀升。截至2018年6月,已发生137起教育行业投资案例,投资总额已达25.7亿美元,这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15.8亿美元。2018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数量来看,STEAM教育、职业教育和早教市场分别占据了投资热点的前三名。
教育企业的上市潮正在涌来,但政策对教育市场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在A股市场不断出现教育企业重组或者借壳的同时,教育企业也纷纷赴香港和美国直接上市。
根据投中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8月3日,共有11家教育企业在香港上市,7家企业在美国上市。未来随着《民促法》逐步落实,以及更多民促法细节和流程问题逐步确定,对教育市场的管理逐步规范,预计仍将不断有教育企业上市案例出现。
随着需求及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教育市场正在孕育着新的趋势:国际教育、科技应用及人才管理和运营管理将成为教育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1.国际化教育市场热度持续上升:中国随着新兴富裕阶层人数迅速增加,国际教育的需求将增长迅猛。《民促法》的修订将带动民办国际学校、双轨制学校和双语学校等,国际教育市场将快速发展,也为语言培训、游学、出国服务等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民办国际学校的数目也将从2017年的367所,增长到2020年的600所以上,国际学校迎来快速增长期。留学需求旺盛、教育消费升级、升学竞争激烈和素质教育加强四位一体,促成国际学校需求持续旺盛。
2.新技术赋能科技教育: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立体化等技术的发展完善,教育行业长期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将有望得到改善。而当前,如何将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行业,实现更加高效的赋能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民办教育行业人才管理迎来挑战:资本市场对民办教育行业持续看好,大量资本涌入,商业环境的变化、行业的转型发展与人工成本的持续走高,对企业的人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4.重新梳理新时代下的运营管理挑战:随着资本的涌入和教育市场的畅旺,教育机构很容易顾此失彼,或者在短暂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舍弃教育的本质和核心,采取短视的发展策略。也可能在新技术面前裹足不前,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机构在新形势下面临一系列市场经营、效率提升以及风险管控的问题,而这亟待教育机构去洞悉这些问题发生在自身机构的根本原因,并且着力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去化解当中的问题,保障业务有序发展,实现教育机构的高速发展和增值。
新教育思维赋能学生学校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学龄人口以及基础教育市场,经历了四十几年的发展,国际学校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差异化道路。
从整体市场来说,对于国际教育的需求依然旺盛,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量空间。而随着一些民办双语学校集团的上市,市场初步的竞争格局已形成,一线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学校的增量主要来自向二三线城市的不断渗透。
随着政策、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对国际学校未来的业态和扩张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要如何形成自身的长期壁垒,将是国际学校未来的长期课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化的不断加深,中国新兴富裕阶层人数达2亿人,其对教育的需求和支出都逐步提高,同时更加注重将中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机的结合。需求端的市场的不断增长促使新进入者和现有学校经营者的扩张与增长。总体来说,国际学校现阶段的发展前景依旧广阔。
广义的国际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外籍子女学校,由中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和合法拘留的外国人开办的国际学校(简称为“外籍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主要招收外籍人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子女,不得招收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的子女。
第二类是公立学校开设的国际课程班或国际部。此类学校可招收外籍学生和中国学生,外籍或港澳台学生可在国际部就学,而中国国籍的学生可报名参加国际班,主要覆盖的范围以高中为主。
第三类是民办国际学校。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可以单独或联合举办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招收中国公民,招收外籍子女需取得招收外籍学生资质。这类学校采用国际课程,有独立的校园,其课程体系、教育理念、硬件设施和学生构成都是国际化的学校。
从需求端来说,2017年国际学校在读人数约为25万名,预计未来增速为10%。一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私立教育的占比在8%—9%左右,而在中国,国际学校的学生人数在整体基础教育市场的占比仅为0.11%。
预计未来民办教育将进一步在整体基础教育市场进行渗透,同时国家整体教育投入从2012年开始放缓,维持在约GDP4%—4.5%的水平,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生均经费的可能性较低,而公办教育需要兼顾公平性和公益性等特点,短时期内较难满足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差异化需求。
从供给端来说,根据新学说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国际学校已达734所,其中民办双语学校是主力军,2017年数量攀升至367所,已占国际学校总数的50%以上,公立学校国际部以33%的百分比紧随其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最少,仅占17%。2017年,民办双语学校增速最快,以23.4%的增速增长,外籍子女学校增速放缓至7.7%。由于政策的限制,公立学校国际部未来增长非常有限,仅为4.8%。
整体来说,虽然市场需求可观,但受政策和现有竞争格局的影响,民办K12学校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慢慢向整合期过渡的阶段。目前领先的教育集团主要通过并购以及轻资产的模式持续扩张,房地产集团、基金、海外投资者等也有意发力这一市场,但面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2.2.1 国际学校市场发展的推动因素
国际学校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人口,特别是高净值人口的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方面强烈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投入以及留学人口的增加,具体来说: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净值人群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扩大。
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6年中国个人投资资产超过一千万的高净值人群共计158万人,2014—2016年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3%。对于此类高净值人群,他们对学费的敏感度较低,但是非常注重寻找满足其培养目标的差异化的教育资源。
根据胡润百富的调查,53%的高净值人群会选择在高中及以下学段送子女出国,23%的高净值人群教育在大学送子女出国。因此,选择国际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因素。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增长,国际学校的需求也将随之上升。
其次,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上升,同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意愿较高。
中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意愿显著提升,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速由2006—2010年间的1.9%迅速提升至2010—2016年间的13.5%。同时,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每年总支出的5%左右,是美国平均家庭支出中教育占比(2.1%左右)的2倍,而根据《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调研,K12阶段教育支出在家庭年收入的占比达到21%,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在教育上有投资意愿,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教育消费支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