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热土,但这片热土并不是种田人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动力劳作的热土。不需从热土上的种田人那里看现实,仅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也已经由官方指出了。
《规划》中说:“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为何没有积极性,这类似于“一号文件”指导下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事。热恋的一头并非教师,而是官方的单相思。有人认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者甚众,是教师热爱教育信息化的表现,真是有点单相思的意淫。热闹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只有教师自己明白。尽管木偶在舞台上欢快地跳跃,但那并不是木偶自己的心愿。
纵览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95%以上的学校,到很牛的5%的地方性名校,信息化与当下教育教学有多少真正皮与毛的关系,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会从心里苦叹:热闹是他们的。如果不自欺欺人而正视现实的话,那么,信息化热闹的背后依然是优良的传统。
02
信息化是这个世界的潮流与趋势,教育信息化只是这股洪流中的溪流。
在所有行业的信息化中,教育信息化是最难的也是最平庸的。这一点也不奇怪,基础教育的复杂性和平庸性决定了它本身就是最难、也是最平庸的行业。复杂与难是因为教育人这件事本身决定的,平庸是因为基础教育和教育的门槛太低决定的,从家教到学校都类似。正是因为这两个层面,才造成了教育信息化的进展艰难和效果不如意,这也从反面深刻说明了信息化对于教育而言,并非如文件所说的那样重要和迫切。
教育信息化最大的成功是时空的改变,但很遗憾,这不是教育独有的,而是信息化本身具有的。时空的改变最为有效的是远程教研、远程互动和在线课堂。它们能在很大层面上提高效率,也可能让人产生飘飘感,觉得优质资源能均衡了。这无非是一种假象罢了,如果是真能实现我们期望的目标,教育已经颠覆了。而事实上它只能是一种补充而已,并不能完全颠覆。看看当下教育与学校的会议、论坛、活动之多,就知道这种信息化时空观下的远程教育并不能取代传统教育。与人性不相符的东西都只能是补充,决定性的还是传统符合人性的方式。
03
课堂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基于企业利益的“资源平台”建设而形成的海量教学资源应用,并不是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大多数情况下恰恰相反。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尤其是作业多,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这个原因。
从习题、试题、试卷编写到备课,从考试到网络阅卷,如果下载和编写变得容易,如果省却了思考和批判的时间,当然,效率是提高了,但质量未必。技术进步并不一定带来文明进步,这是历史的借鉴。想当年,老师编写一张试卷或一份作业,要刻钢板,要用手推油印。那刻钢板的声音刺耳得让人抓狂,而手推油印试卷则让人无奈苦笑。没有技术支持的作业需要精选,那只有“精”和“简”才行,而有了技术后完全可以“滥”和“多”。如果这也能称为信息化,那么,它最大的功效是增强了应试教学,增大了学生负担,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但它确确实实提高了效率。当然也有少数出众者不是如此。
回望古人,文字精炼到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面、一段回味无穷的情感,而如今做学问的人,课题、论文、著说,一写就是一大部,却没有几个字经得起推敲。爱因斯坦三千字的论文可获诺贝尔奖,有人出了几十部书却没有一点东西能让人记住。教育信息化到底能让我们得到什么?不得不思考和反省。
04
统揽信息化,只有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美丽异常。
回顾自有“教育信息化”一词以来,衍生出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思想之多,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升级之快有“摩尔定律”推动,另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转化之快则有“新名词、新概念”推动。从计算机 CAI开始,一路到今天,教育信息化升级了多少次概念,创造出了多少个新名词。在这一点上,教育信息化真正是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了。而今天,世界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时,我们的教育也开始走进智慧教育时代。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也好,无论是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也好,也无论是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好,到底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有谁能真正说清楚?
来自源头的水清澈与否,来自顶层的设计正确与否,奔向大海的河流自然与否,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结果如果不好,那么有可能是源头有问题;过程如果不美丽,那么有可能是路径选择不对头。教育信息化应该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媾和,教育是道,信息技术是器,教育是内容,信息技术是载体,二者如果能成为皮与毛的关系,如果能成血与肉的关系,那么信息化就“化”成了,反之则是牛头马嘴而已。
05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主体内容是“三通两平台”,一个非常响亮和好听的词语,真正体现出删繁就简的功夫与水平。然而,细细推敲里面的问题,在金玉其外的表皮之后,似乎也不全是金玉其中。
“校校通”指的路,是从外面的世界连通校园的网络宽带,是一个硬件技术问题。“班班通”指的内容,是指从课堂内获取外面的网络资源的过程,包含两个层面的整合,一是通的技术(技术硬件),二是通的内容(资源软件)。“人人通”指的是技术,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个网络空间。隐含的也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应用。
“三通”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路径。但是“两平台”就大有可疑了。所谓管理平台与资源平台的分法,割裂了真实情境。误导那些不懂教育的企业,粗制滥造忽悠学校与教育。把管理的人工流程简单地转换成网络流程,这不是管理平台,只不过换个方式增加麻烦和提升效率而已。把教育教学资源企业化制造放在平台上,这不过是工业化生产产品堆放在仓库里,这是仓库管理不是资源平台。
管理的数据如果是用电脑登记把手工纸质过程转化成电脑数字过程,把邮差传递方式转化成邮件传送方式,这不是教育信息化,这是换个手段记帐,本质没有变化。该造假还造假,该糊弄依然糊弄。只不过是信息化的物质会带来效率的提升而已,与教育无关。这是技术进步的一贯作用,用不着“教育信息化”这个词来烘托。管理(应用)的对象是资源(内容),资源(内容)的流通靠管理(应用),二者无法分离而独立存在。真正的平台不是记帐生成数据,而工作流程再造、驱动管理进程,生成有效数据。不可做假、无法做假,不能糊弄、不需糊弄。管理平台与资源平台,从概念提法上或许有道理,但不懂教育的企业和不懂技术的教育,往往会被不知不觉地误导。
06
信息化的方向从上到下,从世界到中国,没有错、不会错、不可能错。同样,教育信息化也如此。但是教育信息化的路径对不对、错不错,就值得商量了。回顾教育信息化启动到今天,为什么不尽人意,投入了无数的钱财却收获了一大堆鸡毛。我的观点不是方向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路径错了。
一是投入路径有问题。财政永远都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是教育胃口大不是财政缺钱,而是投入机制与事业发展不合拍。关于这一点,信息化进程的表现最为显著。信息化最大的特征是“连通”,从而不产生信息孤岛,而“连通”最大的要求是同步走,不要产生“数字鸿沟”。可是我们的投入机制是有一点钱先配备一部分学校,再有点钱就再配备下一批学校。当先行的学校已经淘汰了已经配备的技术与设备时,后行的学校还没有看见过先行学校的东西。这种机制不是缩小“数字鸿沟”而是加大,这种方式不是信息化方式,而是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方式。
二是管理路径有问题。教育为了体现其公益性和本性,特别强化“教育以学生为本”,这本没有错,但却忘记了、也不敢说学校应该以“教师为本”。当教师成为信息化的阻力和天花板时,当教研部门成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天花板时,学生为本只能成为空谈,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决胜力,所以国家提出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但遗憾的是仅有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仅有考核也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应用路径有问题。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到“两平台”的全面应用,都只是工具的使用而已。这种工具技术的应用经常忘却了内容与人。强调“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突出和注重技术与技能,而不是学科性的内容与规律、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电子白板好课评比”成就了许多美名,却耽误了很多教育。信息化与数字技术应用中反教育、反科学、反文明的东西,经常被误解为先进的技术应用。就是因我们只看到了技术,忘却了内容与人。
投入如果不是以拥有资产为理念,而是只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管理如果在真正懂得信息化前提下的,把传统管理思维转换成互联网思维,即客户思维和共享思维;应用如果时刻不忘并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学科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那么,信息化的路径就走正确了。在这一问题上,光听专家讲技术不行,光服从领导命令不行,光依赖教育自身不行。教育信息化必须综合解决,即教育引领,市场机制,校企合作,内生动力。
07
信息化的本质追求是变革,是对现状或传统的颠覆式革命,如果做不到,就不是信息化,而只是一以贯之的技术进步与应用。信息化最具颠覆的变革是微信、淘宝、支付宝等技术的应用,变革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商业方式、金融方式和工业生产方式等。
那么,教育信息化呢?前些日子在现场听一位大学校长说,从来没有搞清楚学校到底有多少学生,每一个部门报上来的数据都不相同。 从当下铺天盖地的智慧校园建设内容来看,增强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和加大教育教学容量成为了主流。原本传统的课前、课中、课后被数字化到了平台上,其教育教学方式本质上没有一点进步和变化。如果只增强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负面影响和负担成本,让学生更累了,让家长更焦虑了,让小矛盾更容易激化了,那么,这不是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追求要忘记信息化,恰如淘宝不会教我们,恰如微信不需要培训用户。推出一个又一个教育信息化的文件,从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再到智慧什么的,都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做表面文章,搞不好只会南辕北辙。回归教育的本性与本质,去追求教育的进步与发展,让技术及其应用留给“用户”,让信息技术的应用“视而不见,用而不知”,让“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教育信息化或许才是正道。
08
一提到教育信息化,大家立刻条件反射出“三通两平台”建设。但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三通两平台”的目标追求是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许多区域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把目标只停留在此,把目光只聚焦于此,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三通两平台”只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的基础设施,学科教育教学变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才是“三通两平台”最终要追求的目标。
因此,教育信息化要“化”到学科教育教学中去。这个“化”就是“互联网+”的思维与方法。“互联网+”,“+”什么?就是+人(师生)、+物(仪器设备与技术)、+学科(课标与教材),从而重构课程。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都要通过“互联网+”实现课程创新与变革,因课程创新与变革实现教育教学创新与变革。“+”的含义不是数量叠加,而是“生长、生成、生化”的过程,恰如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相加生个孩子,它产生的不仅是三个人,而是由此生成、生长、生化出的个人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才是“互联网+”的要义和推动课程重构的要义。
强化、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育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的深度整合,重构与创新课程建设,这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当下非常奇怪的现象是,从网上下载和上传资源(课件)被认为是信息化,而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理科实验教学过程,图形计算器、数学教学软件应用于数学课堂等,却被无知者甚至一些“知名校长”用“考试不考”而拒绝。这种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真是让人抓狂而恨不得痛扁他一顿。但你又能奈何?
09
企业忽悠教育,老板忽悠领导,专家忽悠教师,教师忽悠自己,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典型病症。“忽悠”虽有贬义,却没有什么大错。企业要创新,老板要赚钱,专家要地位,教师要发展,但是,大家都应该做个明白人、清醒人和自觉人。如果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就不要去教导他人,如果没有可靠的实践经验来证伪,就不要轻易肯定和上马。
举两个忽悠的例子。在一个区域智慧教育综合解决方案里,企业提出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软硬件一体个性化教学系统”“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请问这几个系统到底是什么关系,谁在用,如何用?在另一个区域智慧教育综合解决方案里有“网络备课系统”“网络互动教研系统”“同频互动教学支持平台”,请问这三者又是什么关系,难道没有一点瞎编乱造的味道吗?还有一个管理平台是这样的: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教育决策系统和教育应用监管系统。是不是忽悠只好读者你自己判断了。
为什么要说“忽悠”二字而不怕得罪天下,是因为基础教育信息化不同于经济与金融领域的信息化,也不同于公安与广电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企业精通技术不精通教育,它要么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做服务教育的教育信息化产品,要么是沉浸在自己的技术中,自以为那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如果是前者,那么是在增强应试教学;如果是后者,那么往往是不知所云,有时甚至瞎编乱造甚至是反教育。特别是有些企业特别会用“有来头”的一套一套政策新词轰炸,听的人经常不自觉地落在了“皇帝的新装”陷阱中,只好听得一愣一坑地认可了。教育不懂技术,一是被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信息与速度颠覆了认知,一是被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催得心慌,急急忙忙要发展追进步。无论是谁,教育信息化都共有两个常态化的小感冒需要引起注意,一是 被“BAT” 的形态与思维俘虏,陷在“网络”里走不出来了;二是总是被“平台”“资源”这两个概念束缚,经常不自觉地画地为牢。
教育信息化的特质是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现实的问题,化解教育中的难题,即我们通常说的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但这些话好讲却不好做。而要做好必须重新审视教育,从教育本质与规律的角度去寻找技术,而不是等技术来寻找教育。教育信息化最好的参照是医疗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最好的路径是“工业4.0”。当教育信息化有一天弄懂了医疗信息化和“工业4.0”,教育信息化才算走上正路。
10
教育信息化要弄清平台、技术、内容三个词语的涵义与定义,否则就会思维混乱。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规则与机制,本质是管理与应用规则与机制的技术重构,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标志。技术是软件和硬件整合而成的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方法与路径,本质上这才叫资源;内容是课标、教材和学生,本质是教育与教学过程与内涵。
有一个非常熟悉的例子可以用来比喻和解读这三个词语,就是高速公路体系。高速公路是真正的平台,它可跑奔驰豪车,也可以跑桑塔纳代步车,可以跑客车也可以跑货车。它有一整套的规则和机制,能让每一辆车遵循规则行驶,每一辆车都能通过高速公路实现目标,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在承载所有通行汽车时,高速公路每天能生成行车的大数据。汽车是技术,它是一种硬件与软件整合的技术,形成一种应用方式,同时又是一种资源形态。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车,有适合自己的应用方式(速度、载物、驾驶),但又要遵守通用的规则,它是通用性的技术又是个性化的技术,这是资源的典型特征。内容则是每个出行人,是去远方的目的地和出行时的心情心境。这个比喻不一定科学,但却非常好理解。
高速公路体系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思维方式和框架结构示意图。平台、技术(资源)和内容三个方面如何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架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维。平台具备通用规范性、开放标准性和专业体系性,有完整的结构与体系,它更是一种“机制”的体现。技术(资源)更具备学科专业性、科技先进性和策略特色性。而内容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基础性和人本性。再强调一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信息化,虽然信息化的内容非常宽泛,那些与其他行业比较是通用型的非常容易好,如校园安防监控。但教育与教学的内容,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懂教育与懂技术的企业,和懂技术与懂教育的教育,双方融洽地合作,才有可能真正打造出优质的教育信息化事业。
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缺两个最基础的数据元或元信息确立,这就是教育的数据词典和词典定义,或者说是教育信息化的教育信息标准词典和教育数据标准。因为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基因”,没有基因就不能遗传和生长(共享、共用),没有基因也就不能转基因。信息技术的标准做了许多,也有不少标准委员会之类的,可惜的是好像没有多少企业和多少地方的教育知晓、懂得和执行。
11
信息化的字面意思是信息要“化”,而“化”的意思是生长、生成、生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生成数据,数据承载信息成为一个DNA分子,数据能行走、能共享和共用。这个过程是一个生态化过程,即数据的生成和数据的共享共用,都需要一个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就是管理平台与资源平台的融合,就是同一个活动体系内的不同属性的工作者,形成的多方信息对称系统和协同工作系统。
举个例子,教育装备工作是一项集“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学校管理、教学应用”等诸多内容融合的专业性事务,如何建立一个教育装备的专业平台来实现教育装备的信息化呢?这个平台应该能把财政预算与计划编制、政府采购与合同管理、质量管理与履约验收、教学应用与运维服务等工作机制(法规、制度、技术、策略的综合),通过信息系统再造流程,建立起学校、企业和装备部门三方信息对称的管理生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运用检测设备、规范标准、队伍建设等资源,整合形成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通过该平台能驱动三方协同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工作,生成具有法律性的数据(不可随意更改),通过平台上流通的数据可以追溯源头和当事人的责任;通过平台统计分析技术可以智能统计、分析、挖掘数据和应用数据,服务决策、审计和绩效评价,通过数据监控实现运维服务,推动教学应用,保障“装备项目与设备”的生命周期。
教育信息化覆盖面甚广,但有许多所谓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并不是教育专属,所以比较好做。而教育教学专属的往往比较艰难,这也是热点视野和现实难点。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和实现路径在哪里呢?教育与学校场景内,百分之八十的人做的百分之八十的事,是教育教学,是学科性的教育教学,是课堂内的事,是师生的事。如此不断的聚焦和不断的演义,教育信息化从哪里切入和立足就不难准确把握。很遗憾的是,不懂教育的企业在忽悠教育时,也让教育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时候,经常不自觉地忘记了初心。
12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人工智能等等,不要一看到这些新名词就激动、被忽悠,教育信息化远没有科技进步那样值得欢呼的速度与质量,至少三年内不会有什么价值的教育大数据真正体现,数据就是数据,更不会有什么区块链在教育上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教育的应用或许会快一些,但依然不会有多大的覆盖面和价值,恰如“三通两平台”不会创造奇迹一样,其投入与效益依然是反差巨大。基础教育泰山般的基础性、稳定性和人本性,决定了它不能被信息化和科技进步随便和轻易推动。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否定教育信息化呢?不是。我还是强调教育信息化更重要的一面,更应该重视的一面,更需要强化的一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的整合,即学科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它是教育信息化最核心、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举例来说,基于数学应用软件与图形计算器等技术,在数学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革命。基于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和应用软件在理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理科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思维的进步。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深度变革学习方式和激励自主学习的好路径。基于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在艺术教育的应用,是真正面向未来培养学生审美、创意、创作素养与能力的有效手段和课程创新要求。基于传感物联技术在体育、后勤、食堂中的应用,是真正构建大数据的基础和对教育有革命性影响的基础。这是数据的生成真正源头,也是教育信息化之信息的源头,更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是“互联网+”的革命性形态。它是推动教育教学变革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真正力量。如果说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那么这个“革命性影响”在此。
我们讲教育信息化和理解教育信息化,太过强调了“平台”的作用,不太正确的理解了“资源”的概念,大量的投入方向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尤其是最近热闹起来的所谓智慧教育,已经到了需要“冰水”浇头体验清醒的时候了。
13
回顾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到今天大概已经有十五年以上的历史了,十五年来投入多少人民币,产出了多少效益,沉没了多少成本,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也没有办法说清楚。这是中国式管理的一大特色更是教育的一大特色,因为没有纳税人意识,没有人对纳税人负责。因为教育从来没有成本意识,也从不来没有纳税人教育,因而教育出来的人如果不做企业家,就一生都缺乏成本意识和纳税人意识。前些年腐败盛行时有言论,腐败与浪费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种议论现在已经没有了,但这种意识和潜意识恐怕依然存在。
区域教育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必须要强化“规划与设计”“方案与技术”和“应用与服务”三个意识,可以说这是教育信息化三维架构思维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与方法。之所以要提出这个三维架构思维与方法,或三个意识,其核心在于如果我们有成本、质量和责任三个意识,来监督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那么,一些现状与现实中的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这个问题似乎与教育信息化本身无关,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但是,正因为是教育的问题,才是教育信息化的问题。
规划在前设计在后,因为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十五年以上的历史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已经形成,没有规划与设计二个步骤就一定会想当然和被忽悠。通用的“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只是一个方向,具体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要梳理清晰和立足现实、现状、面向未来,审慎的进行规划与设计。方案与技术要具体,要能清晰准确的说清功能实现和技术路径,不能用一大堆空话和一张设备清单列表,让领导与教师云里雾里不敢说话。应用与服务要明白,要从上层建筑的“生产关系”自适应下层“生产力”的进步。当下的现状与现实是,当推动一线教育教学应用时,往往是上层管理的落后,制约了应用的水平与质量提升。这一点真的不敢恭维现实与现状。只有我们深刻明白教育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是谁、是哪些,才能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