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模型的四要素中,“教育者”在传统教育中是系统的控制者,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者,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包括教师,教材编制者、教育管理者等。但在MOOC中“教育者”除了传统教育中的各种职能外,还指整个MOOC制作团队、助教与学习同一课程的学习伙伴,因为在MOOC中有交流讨论的环节,对于没有学懂的同学,在讨论区提出疑问后,学习伙伴有时给予正确的解答,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习伙伴也是MOOC中的“教育者”,他们与学习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并有时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MOOC制作团队要对课程的内容十分熟悉,并且对学习者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所以,MOOC制作团队也是“教育者”团队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国内比较专业的MOOC制作团队是“超星慕课”,有40个MOOC编辑部,750名专业人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MOOC制作团队,中国40%到50%的MOOC视频都是由“超星慕课”制作的,从网络公开课时期开始就负责课程的制作,所以课程的制作经验非常丰富。清华大学创办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的首批课程的五门课就是由“超星慕课”负责制作的。
和超星慕课旗鼓相当的制作团队还有上海微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在Coursera平台挂上的第一门课程《数学之旅》就是由上海微课制作完成的。上海微课是中国本土化MOOC制作专家,他集慕课制作、平台研发、课程运营于一体,目前已完成了80余门具有国际化标准的MOOC课程,自2013年以来先后参与了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大等20余所985及211高校的MOOC课程制作,具有丰富的MOOC制作经验。
杭州阔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创的EduSoho平台也是较为成熟的制作中国MOOC的平台之一,EduSoho目前也推出了直播和移动app,或已成为业内最完善的在线教育系统。EduSoho采用了云计算技术、动态转码技术、十万在线并发技术等,大大降低了视频站点的成本,在2014年-2016年推动了在线教育整体的发展速度。截至2016年7月21日,共26995家机构或学校尝试使用Edusoho进入在线教育,近千家在线教育学习平台选择Edusoho提供的服务。
中国MOOC平台从2013年10月清华大学推出“学堂在线”到2014年3月北京大学搭建“北大课程在线(MOOC & SPOCS)”,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MOOC这个大家庭中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也纷纷与国际MOOC平台签署协议,推出在线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开创了“好大学在线”、复旦大学自主研发了“复旦大学慕课平台”等。果壳网旗下大规模在线课程学习社区“MOOC学院”,网易门户网站开发的“网易云课堂”,新浪微博的“名师课堂”,教育部主导创办的“中国大学MOOC”等也都陆续上线。
综上所述,虽然各高等学府的MOOC平台陆续上线,各门户网站的MOOC平台也层出不穷,但相较于中国的2845所高校以及种类繁多的门户网站来说,中国的MOOC的平台还是太少,并且授课的教育者授课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也是MOOC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2.MOOC学习者(受教育者)的分布情况
教育传播模型四要素中的另一个主体是“受教育者”即“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包括学生、其他学习人员。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学习者的工作,主要是接收、变换、反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MOOC作为在线教育的延伸和发展虽然如雨后春齊般席卷中国,但是,传播的力度还是不够强,不够广,MOOC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使大规模的学习者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MOOC中的“M”则是代表了“Massive(大规模)”,纵观MOOC的受众人群就22可得知,学习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到25岁,在所有人群中只占冰山一角的数量,加之地域,文化等的影响因素限制,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中,能接触到MOOC的人数又要大幅下降,所以相较于中国的人口数量来说,MOOC在中国还未做到“大规模”。MOOC中的第一个“0”代表了“Open(开放)”,2014年6月底至7月初,果壳网旗下大规模在线课程学习社区,MOOC学院发起的“2014年MOOC学习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MOOC用户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省市,其中,广州超越北京,成为MOOC学习者最集中的省份,MOOC在浙江、山东、湖北等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学习者普遍对其持认可的态度,但是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出,MOOC学习者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一代,其他地区鲜有涉及,由此可见,中国的MOOC也未做到足够的“开放”。
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使用MOOC提前开展自我学习、自我素质的培养。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MOOC学习者分布集中的原因,可能是城市发展相对落后,传统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流方式,学习完MOOC后的证书或者学分不被当地大学和招聘单位所认可。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MOOC学习者的分布较为集中,地域上主要集中在高等学府的聚集地,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偏远地区和一些二线城市对MOOC知之甚少。年龄构成上,以年轻人居多,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所以,如何让MOOC在中国像“病毒”一样传播出去,做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被广大群众所认可是教育界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3.MOOC学习移动终端的使用情况
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的通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非电子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电子媒体)。其作用在于延伸人体器官的功能。对于MOOC的学习者来说教育媒体即为各种电子媒体,手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电视机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技术正在发生着移动化、云端化、大数据化等深刻的变革。信息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纸质传播,如果说QQ、博客前几年是网民的宠儿,那么微信、微博则是现代网民的新宠,它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着,它们突破以往只能用文字和图片交流的局限,可以实现语音交流、视频交流、文件传送、实时对讲、录制视频、购物、学习等。目前人们崇尚更方便、更快捷的学习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更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果壳网MOOC学院的第二次MOOC中文学习者问卷调研表明,目前学习者主要通过电脑来学习MOOC,在终端的使用中占70.3%,通过iPad来学习MOOC的学习者占17.6%,只有极少部分学习者通过手机来学习,占11.5%。
使用电脑来学习MOOC,是因为电脑的功能更强大,稳定性更高。其固有的弊端是,不便于携带,移动性能差。现在,相较于电脑来说人们更加依赖手机、iPad这种方便携带的移动设备,若是开发出更多适合安卓系统或者IOS系统的关于MOOC的应用软件,或者在微博、微信等热门软件开发与MOOC相关的板块,那么大学便无处不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MOOC的载体是电子设备。课程再好,老师再优秀,没有合适的教育媒体,那也是“事倍功半”。MOOC主张“碎片化”,只有将课程通过较好的途径传递给学习者,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真正地实现移动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综上所述,目前MOOC的移动终端的使用情况多局限于电脑,使用起来难以做到移动化,也就更谈不上碎片化。所以寻找更适合MOOC的移动终端也是MOOC传播要考虑的很关键的一个因素。
4.MOOC学习内容的传播发展情况
教育信息是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它必须转换为某种符号,然后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目前来看,MOOC课程转变的符号即为视频。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曾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中运用指向性图形符号来传播知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而电子影像传播技术恰好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从MOOC的教学时间来看,纵观国内的MOOC课程我们不难发现,MOOC将“碎片化”融于教育者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当中,一堂MOOC大概12分钟到15分钟左右,相较于传统课堂的1小时或者90分钟来说,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更符合学习者的上网习惯,也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保证学习质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庞大的学习者群体的职业、年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也不一样,很多在职的学习者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短小精悍”的课程可以使学习者充分利用其碎片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MOOC的教学内容来看,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截至2016年8月23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共1402门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技术559门、文学艺术190门、哲学历史80门、经管法学124门、基础科学671门、农林医药88门、大学先修课31门,课程种类较少。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平台上共1148门课程,课程类别较中国大学MOOC平台丰富一些,但是与各高校开设的课程相比,MOOC授课内容仍是其冰山一角且偏于基础。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各国文化在传播的同时也在慢慢相互渗透,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内涵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所以制作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MOOC课程是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为了防止文化人侵,让学习者保持优良的中国文化精神,我们也要将外来的MOOC课程本土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适合中国学习者的需求。
从MOOC的学习效果来看,虽然MOOC从2008年出现到现在“粉丝”越来越多,但是学习者课程的完成情况却不甚理想,完成率很低。以Coursera平台特隆和诺维格讲授的线上“人工智能”课为例,申请该课程的学习者达到16万之多,但是仅仅只有14%的学生完成了课程。国内水平也大体相似,完成率只占注册人数的5%。完成率之低让人惊叹不已。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独立自主地按时完成所有课程,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具备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MOOC学习的第一驱动力是兴趣,而那份学习的兴趣却很难保持下去,大部分学习者无法坚持连续几周坐在电脑前进行一门课程的学习;也有学习主动性较差的人,没有人督促就无法连续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MOOC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习者愿意尝试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MOOC可以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带给学习者不同以往的学习体验,但是,课程的完成率很低,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中国MOOC的内容现在主要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主,这可以很好地满足初学者的需求,但是对于相应专业的学习者来说深度不够,缺乏创新性。各大高等学府的代表性课程过少,精华并没有传播给广大的学习者。MOOC的完成率不高,没有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教学效果。所以,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者的课程,将课程本土化、精品化也是MOOC教育者们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只有好的质量才有好的口碑,好的口碑才有好的传播。
三、MOOC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因素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传播模式,MOOC给了学习欲望超强的学习者们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并且推动了全球的知识共享和教育开放。通过对文献梳理得知,MOOC的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对MOOC的传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笔者通过对MOOC在中国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MOOC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因素如下。
(一)MOOC平台及制作团队过少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经笔者调查,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MOOC制作团队有“超星慕课”、上海微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EduSoho等,另外还有moodle、edx open等国际开源在线平台也在进行着MOOC的开发制作。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校的数量众多,乘着MOOC发展的狂潮各大高校都跃跃欲试地想把本校的特色课程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享受到MOOC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带来的好处。但成熟的MOOC制作团队数量难以做到“雨露均沾”,加之制作成本颇高,所以有些高校选择自己的老师来做,这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MOOC的质量难以把握,各高校的MOOC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教育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MOOC平台制作标准(清华大学正在和教育部合作制定中),这就导致了各种号称自己是MOOC平台的课程出现,学习者难以辨别平台优劣,不知道所学的MOOC制作团队专业与否,很容易造成学习者对课程不满意,以至于影响MOOC在中国的传播效果。
(二)学习者学习动机薄弱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MOOC的兴起吸引了很多学习者的目光,但最终的课程完成率却不尽人意,除了客观的因素,比如语言的障碍、网络带宽的限制等,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机薄弱也是影响MOOC传播的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教育制度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在大学之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由教师严格监管,这导致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同时,MOOC是免费开放的课程,学习者没有经济的束缚,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从而中断学习,导致传播效果受损。
(三)教学模式不当
从“教育内容”来说,经过调查发现,随着MOOC的日益盛行,许多高校都纷纷开发出了自己的线上课程,且不论课程质量的好坏,各高校都在极力地将课程做到大规模、开放、在线,并且查找自己的不足,逐渐改善课程质量。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思维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MOOC都实现了其真正的意义和优势,某些教育机构或者高校只是将MOOC平台当作了其进行传统教学的“另一间教室”,或发布以往的公开课,或把MOOC平台当成校内网,发布任务或者作业,这些课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线课程,只是单纯的资源共享,忽视了MOOC交互的特点。教师得不到学习者的反馈,学习者也无法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学模式形成单向的不可逆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专家学者们所提倡的双向传播模型或者交互传播模型是极其不符的,其传播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只有深刻理解MOOC的意义和优势才能避免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发生。必须认识到,MOOC学习者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的模式要求更高,因此,这种缺少交互的教学模式效果恐怕还不及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育媒体的限制
从“教育媒体”的角度来说,从果壳网MOOC学院发布的“慕课学习者调查报告”显示,MOOC的受众大部分是大学生,或者年轻一代的白领,他的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并且具备学习MOOC的硬件设备(笔记本、手机、iPad、网络等),而其他的社会群体对MOOC知之甚少,甚至不具备学习MOOC的硬件资源,这大大地限制了MOOC的传播效果。同时,由于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和文化意识方面的冲突,中国的学习者是上不了国外的一些网站的,比如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这些网站上的很多优秀课程中国的学习者是接触不到的,这就进一步缩小了中国学习者的学习范围,阻碍了MOOC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一些优秀的课程无法在中国开花结果。
2.网络覆盖不全与网速限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的比例为85.7%,除3G、4G外,wifi无线网络也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截至2015年6月,83.2%的网民在最近半年曾通过wifi接人过互联网,其中在家里接人wifi无线网络的比例最高,为88.9%。这一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的互联网覆盖面还不是很全面,网民上网还是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wifi接人点的增多、3G网络的发展、4G网络的引入,学习者们有机会随时随地享受网络知识的盛宴,但是所要耗费的财力也是巨大的,3G和4G网络以流量来计费,而网络视频课程所需的流量稍大,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无疑会给学习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基于互联网平台的MOOC模式只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若想随时随地地学习于网络通畅度要求是极高的,毕竟学习者是通过视频来学习,若是网络环境差,视频就会很卡,播放不顺畅,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这也从另一方面限制了MOOC在中国的有效传播。
3.语言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国MOOC学习者接触到的课程主要是中国的各大高校开发的,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另一部分接触到的课程主要是美国的高校开发的,像耶鲁、MIT、斯坦福大学等,中国高校开发的课程对于中国人来说自然不存在语言障碍,但是国外的一些优秀课程若是不配中文字幕对于中国的学习者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首先,学习者自身的英语基础良莠不齐,其次,学习者所选课程内容是自己感兴趣但不一定擅长的,这样课程里的一些专业词汇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很多学习者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课程,可是因为语言问题只能半路而退。这就给MOOC制作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光上好一堂课是不够的,课程的受众不再只是课堂里的几十个学生,而是面向世界所有对其感兴趣的学习者。其次,MOOC的学习是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学习,这就意味着MOOC不是以往的单向授课模式,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模式,这就给MOOC学习者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学习者的作业和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很可能因为语言而受到阻碍。机遇与挑战并存,MOOC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所以解决语言障碍是MOOC学习者和开发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四、MOOC在中国的传播策略研究
传播学者施拉姆曾指出“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而如今MOOC成为教科书的升级版,它不仅使大规模的教育成为可能,而且可以使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他摒弃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授课模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随地地学习,而且不会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资源。但是随着网络视频资源的日渐丰富,信息量成指数增长,如何在众多课程中挑选出适合学习者自身的课程也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MOOC平台以大数据为依据,可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轨迹,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深化学习者对MOOC的认证思想,这是今后教学的重要趋势。
MOOC制作团队属于MOOC教育者组成部分之一,成熟的MOOC制作团队是一个复合型的、多功能的团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授课内容与教师共同进行学习者分析、树立课程目标、建立内容框架和评价框架、确定运营服务意向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精通录像、录屏、剪辑和PPT的制作等,这也是一个制作团队必不可少的技能。目前国内成熟的MOOC团队凤毛麟角,面对种类繁多、课程量巨大的MOOC来说,培养懂MOOC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成熟的MOOC制作团队不仅要自己懂MOOC,同时也应该注重新人的培养,如果能对各高校的教师或者校内制作MOOC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会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团队不足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提高各高校MOOC的质量,从而提升MOOC的传播效果。
2.提升MOOC平台的黏性
通常用黏性来描述用户对一个网站的忠诚度,这种忠诚度包含用户从情感认知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受外界影响的持续访问心理特性;从行为上表现出持续浏览、深度访问与长时间驻留的一种能力。学习者放弃一门课程的原因因人而异,但大部分是因为学习者缺乏内在学习动机,缺少交流的伙伴以及一个监督者。所以,进行有效的社会性交互可以缓解MOOC学习者的孤独感和无组织感,维持其学习动机,帮助其融人学习群体,增加课程黏性。在MOOC中应更多地加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教育者根据学习者的表现及时地给予反馈与评价,让学习者感觉到自己是受关注的,同时,线下可以设置提醒功能,通过移动设备或者社交帐号来提醒学习者学习的进度,以此来提升MOOC平台的黏性,学习者只有对课程产生认同感才会将课程介绍传递给身边的伙伴,这也不失为一个有效传播MOOC的好办法。
3.基于大数据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2011年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首次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开始,到2015年8月我国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短短几年间,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MOOC庞大的学习者数量令其在学习MOOC的过程中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学习者的“行为轨迹”,非常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就是现在非常火热的“学习分析技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其进行测量、收集、分析来预测和干预学习者后续的学习行为。数据的价值在于分析,具体到MOOC传播上,大数据根据学习者的“行为轨迹”,分析其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进一步判断其关联需求,挖掘其潜在需求,对学习需求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可以向学习者推荐相关的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实时掌握课程动态,也可以归纳总结学习者的共性问题,教育者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讲解和回复,避免了同一问题被反复提问。教育者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行为反馈来制定以后的课程重难点,使学习者享受到高品质的课程。
4.大力开发MOOC资源丰富的APP
随着三大平台进人中国,中国各高校也纷纷加入了MOOC联盟,一些门户网站也开始涉足在线教育,像网易、搜狐、新浪等,目前我们可以下载到关于MOOC的软件有“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网26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医学慕课”“知途慕课”“松大慕课”“泛在慕课”“圣经慕课”“Coursera公开课”等。在微信平台上也有一些关于MOOC的公众账号,比如“慕课网imooc”“医学慕课”“人卫慕课”“慕课之家”“开源慕课平台”“慕课MOOC2U”等;微博平台上经过认证的MOOC帐号有“慕课网”“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华文慕课”“MOOC学院”“中国大学MOOC”等,但数量还是有限,且更新速度慢。MOOC的迅猛发展足以见得其受欢迎程度,然而中国学习者接触到的MOOC只是冰山一角,很多优秀的课程由于政策法规的原因接触不到,所以一款MOOC资源丰富的APP无疑会受到大家的喜爱,这就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设计开发相适应的软件,以及整理归纳大量的视频资源,申请可以播放的权限。虽然任务艰巨,但是如果开发出来MOOC资源丰富的APP,建设MOOC资源丰富的微信公众号,那么将会弥补MOOC资源不足的情况,MOOC在中国的传播将会迈出坚实的一步。
5.开发语言种类丰富的MOOC
MOOC的教学语言归属于“非语言符号语言”系统,语言传播样式是“具象视频语言”,其教学语言已经超越了“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MOOC的教学语言是新型教学传播样式的重要载体,学习者学习课程首先要能听懂课程语言,并且可以用授课者的授课语言完成作业,且可以和同样选择这门课程的人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这就要求,MOOC的语言种类要多样化,可以适应不同语种的学习者进行学习。其次, 课程应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为课程配字幕。2010年年初,人人影视字幕组开始给国外网络公开课加上中文字幕,随着MOOC平台上的课程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涉猎更加广泛,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团队来负责字幕工作,开发出适合各国学习者需求的字幕,清除学习者在语言上的障碍。有部分MOOC学院的热心用户自发组成了“果壳教育无边界”字幕组,来翻译各大MOOC平台上的课程。但是他们的力量对于现有的海量的MOOC课程来说还是过于微小。只有开发语言种类丰富的MOOC,以及培养更多专业的翻译团队,将外来的优秀MOOC课程翻译成中国人熟悉的汉语,双管齐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6.开拓传播途径,用广告传播MOOC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知道这周末有什么电影,为什么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商场又打折?答案就是广告,广告无处不在,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电视上、报纸上、QQ上、微信上、微博上、街边的宣传单上、公交车里的移动电视上等等。当我们把MOOC作为一种产品也放在这些公共媒体上时,那么MOOC的学习者一定会成指数倍的增长。向特定的学习者群体传播极具针对性的广告,可以更好地提升广告传播效果,从而推动MOOC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同时,广告的“明星效应”也可以让广大群众很好地了解MOOC,明星可以代言电子产品、食品、旅游等,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代言教育?明星自身的粉丝以及社会影响力可以影响到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众,学习者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原来MOOC是一件这么“时髦”的事,从而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7.扩大互联网覆盖面及提高网速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线”是MOOC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线”意味着网络,没有“在线”,MOOC的很多功能将会缺失,生生、师生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互动,MOOC的优势发挥不出来MOOC”只能变成“MOC”。所以,扩大城镇、乡村的网络覆盖面也成为MOOC传播策略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之上则要提高网速。在辽宁地区就有辽宁移动推出的“爱辽宁(i-LiaoNing)”Wi-Fi上网服务,用户不管是移动、联通还是电信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连接Wi-Fi来进行上网,也可以浏览本地免费服务,在全省内有上万个服务热点,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免费Wi-Fi网络,若是在i-LiaoNing这样覆盖广、信号强的网络放上MOOC的相关链接,那么便可以大大地提高观看MOOC课程的网速,让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学习者有网可学、流畅地学,实现真正的“大规模”和“在线”。
五、总结
传统教育里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公平,MOOC的出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大数据为基础的MOOC能更好地迎合学习者的“胃口”,了解学习者的需求。MOOC不是单纯的网络视频课程,他的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吸引了大批的学习者一起来参与这个学习过程,一起来讨论学习中的难题和疑惑,激发对学习的热情,一起进步。同时,MOOC从某种意义上不再单纯地是一种课程,它已成为一种社交方式,跨国家、跨性别、跨年龄、跨地域,以学习促社交,以社交助学习,在线课程的学习者不再孤独无助。世界范围内的各大高校愿意分享自己的优秀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小时候的“北大清华梦”终于可以借助MOOC来实现了。中国MOOC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借助“互联网+”、学习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中国MOOC会更加完善,借着大数据的东风会传播得更远、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王朋娇、李娜、刘雅文、孟祥宇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年第1期总第169期
转载:中教新媒(ID:zhj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