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说减负,我觉得首先得问自己两个问题:
1、 减什么负?学习和升学,是两个概念,在教育部也是不同部门管辖。那我们到底是减学习的负担还是升学的负担?
2、 我们在向国外的精英学习还是平民靠拢?
1
减升学负还是学习负?
1、 负担在教育资源的分配!
我经常说,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学习压力大,是因为面临着选拔性考试!与其说孩子们学习压力大,不如说孩子们提前开始了“教育资源分配抢夺战”!所以,学习负担的本质是资源抢夺问题,而不是“家长盲目”或者“学校要求过多”。
孩子为了上个好大学,就不得不应对选拔性考试——高考,同理还有中考等。试问一句话,如果我们的大学录取制度不是高考,而是抽签摇号录取,那么那些课外补习班的生意还会红火么?(当然,我不是否定高考制度,只是打比方。但可以肯定的是,抽签摇号录取肯定不行。到那时候,补习班都转行做“算命”、“开光”等生意去了。)
而此时,某大佬出来说用科技武装教育过程来进行减负。说实在的,教育部不傻、家长也不傻、我们教育从业者也不傻,但是貌似我们也只能“嘿嘿嘿”配合下。
2、 分配方式不变,那么减负只会越减越重!
当我们的“分配抢夺战”热度没降低,而公立校时间要求减少,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下家长会做什么?别告诉我家长会配合四部委而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哦。
当然,在这里,我也得说一句话:“找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按照上面的描述,那么要根子上解决学习压力问题,就是要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了。
而我们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怎么分配都会有人觉得不公平。在这里,我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愿君找到更好的方案!”。后面我会从我个人角度简单分析未来可能的解决思路,供参考。
2
精英OR平民?
1、 中国孩子真的被抹杀了什么么?
不少朋友说到中国教育不足,首先说的就是中国的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所以被毁了。的确有个别孩子出现所谓“高分低能”,但是要分析的是,那是普遍现象还是什么?为什么在西方比较排斥中国人才的情况下华裔科学家还越来越多?(这个话题太大,而且容易有争论,不展开了)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确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但是请别把我们优秀的部分也改了。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否定一切推翻重来!
2、 我们学习西方的精英还是平民?
大家都知道,西方有公立校和私立校,而西方的私立校比公立校还要好,因此很多西方精英更喜欢把孩子往私立校输送。但是大家看看西方的私立校难道也是“童话故事里说的那种作业很轻松”?其实我们再往深层次去看,貌似西方还在羡慕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中一些优秀的地方。
我不是说我们中国的教育有多好,只是希望我们不要以为国外的月亮就肯定比我们的圆!
3
减负的出路不一定只是在教育本身!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理想化的假设,我们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建设”,大学没考上的也能有美好的生活;读清华毕业的博士生发财难度也很难了。那么我们的孩子的“升学资源抢夺战”压力大么?如果抢夺战不再升级了,那么孩子的学习压力大么?
从这个维度我们再回过来看西方,大家都知道西方很多国家已经进入福利社会,人们在那里是有基础保障的,而不会有生存的“恐慌”心态。而且高等教育资源又非常丰富。在那种环境下,平民的教学资源没有精英们好,其实对他们来说压力也没那么大。
回过头了再看我们自己,中国这几年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还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会觉得,解决孩子学习压力的问题,得从三个维度去考虑:
1、 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保障的进一步提升。
2、 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化、多元化,以及录取制度的多元化发展。
也就是,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加快国内资源的供给,也鼓励留学,并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谁说了技术学院的孩子就肯定不能成大材?)。同时,大家也可以关注到2017年新高考改革,虽然鄙人觉得新高考制度还有很多瑕疵,但是多元化录取这个方向也许也是未来值得去探索的一个方向。
3、 用新技术探索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我记得2012年左右,MOOC开始引起我和身边人的注意,并有相当部分人开始投入到其相关工作中。这几年,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VR+教育等越来越热闹,这些是否可能和我们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进行结合呢?
减负不是目的,而且在我心中减轻孩子学习压力都不是目的,让孩子更好成长可能更值得我们去关心的一个问题。